纯米科技CEO杨华:做电饭煲一点都不简单
2016年3月29日,小米正式推出了米家品牌,用以承载小米生态链产品。当天同时发布的米家压力IH电饭煲,成为了第一个以米家品牌亮相的产品。
米家电饭煲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在国内“一锅难求”,还惊动了日本媒体,用米家电饭煲和日本电饭煲搞了一场试吃会,获胜的竟然还是米家。
“做电饭煲有什么难的?”两年前,看到国人对日本高端电饭锅趋之若鹜的抢购,纯米科技CEO杨华是这样想的,但决定做下后,打造电饭煲的过程并不平坦。为了能做出一款好电饭煲,杨华和他的团队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去探索。
2014年4月,仅有20人团队的纯米科技正式立项,开始了电饭煲的设计和研发,但他们发现IH电饭煲在日本是1988年面世的,更为高端的压力IH电饭煲在1992年面世。
在纯米之前,中国的产品大量都集中在热盘加热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两三百元的低端品,而日本则进入了压力IH加热的第三个阶段,中间差了两个世代,无怪乎中国游客要在日本抢购饭煲了。
他们意识到需要建立一个国际团队来打造最好的电饭煲。纯米翻查了压力IH电饭煲的专利,发现大多数专利都指向了一个人:三洋公司的内藤毅。通过朋友的介绍,杨华很快确定了第一次赴日拜访。
“小米在日本的认知度并不高,我得让老先生知道我们是干嘛的。”杨华表示。除此之外,双方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谈及具体的合作事宜。不过从日本回来之后,杨华更加坚定了要把内藤毅请到中国的决心。
于是纯米团队将市面上所有的高端电饭煲买来一一研究,将问题整理成与内藤毅第二次见面的谈话内容。“那时候有点像高手之间的对决,内藤毅先生根本没想到我们会对这件事这么上心。经过多次的见面沟通,又是两个工程师对的交流,而这种诚意对一个工程师来说是很难拒绝的。”因此,半年之后,内藤毅正式加入纯米。
跨越1mm的界限
请到了内藤毅这尊大神,让纯米在产品方向上有了底,但要打造产品,还有很多难关要去攻克。
哪些因素会影响米饭的质量?虽然中国吃了两千年大米,相信大多数人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事实上,米饭的影响因子多达81种,国内甚少有这方面的研究。而中国幅员辽阔,有上千种米,要针对各种米制定不同的烹饪方案极其困难。纯米团队只能不停地尝试,累计消耗了20多吨米,形成了2000多个煮饭方案。
“很多确实不是传统厂商可以做成的,我们基本是按3C产品的要求在做。”杨华说,一开始纯米对间隙段差要求极高,最开始10%的合格率都不到。纯米要求面板四周的缝隙在0.3到0.5毫米,有的地方甚至要求是0.1毫米,而日本产品很多也就在1毫米。
“对传统家电来说,这就是一个界限。”来自IT界的纯米将之打破了,因为米家电饭煲采用的是白色系,原本在深色中看不出的段差,视觉效果会特别明显,必须用更高的标准。
在小米,常有一句戏言,叫逼疯供应链。在纯米,供应链逼疯没有不知道,逼哭是真有过。
那是纯米在制造电饭煲的下盖,因为0.1毫米的误差,5000个下盖全部作废了。“车间主任直接就哭了。”杨华说,在传统家电,别说0.1毫米,就是0.5毫米也就过了。车间主任陪着做了好几天,用了很多好料,结果说作废就作废了,心情不是很理解,但在纯米就是不能通过。
米家电饭煲对材料的高要求,甚至已经超越了日本同类产品,比如上盖面板。当关闭时,面板是纯白的,没有屏幕,也没有液晶数字,只有产品运行,纯白的上盖才会显示数字。为了实现这一效果,纯米用了8种涂料,供应商都快干不下去了。“我们的优势就是跨界团队。”杨华说,传统厂商根本就没有这种需求,也不会想到去突破。
人性化产品设计
两年的研发过程,近乎苛求的对产品的探索,让米家压力IH电饭煲的很多设计细节都充满了人性化。
比如利于打理的电饭煲上盖设计:拆卸方便并且如果在安装时忘记了某个零件,电饭煲无法正常关上,这样就间接给出提示。
还有一点就是锅盖弹起的设计,既要保证弹起的锅盖不会把整个锅体带起来,又要兼顾到长期使用后锅盖弹起的弹簧不会失效到无法影响正常使用。
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为纯米科技带来了100多项专利。
作为米家品牌的首次亮相,米家压力ih电饭煲定价999元,相对于进口电饭煲很有优势,但在国产品牌中仍是比较高价格的。
“我们恨不得定499,但要做这么好的电饭煲,真是做不下来。”杨华说,米家电饭煲依然想尽可能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并不期望硬件上赚钱,不赔钱就好。因为智能家居还有未来,在互动的长尾里,肯定还蕴含有价值。
在谈及物联网时代的公司,刘德就常常用纯米来举例子:
如果我们只做一个饭煲,那是一个做锅的公司,我们没有意愿做一家做锅的公司。
中国没有压力IH电饭煲,我们第一家做了出来,公司就从一个卖锅的公司,升级为一个高科技公司,但我们依旧不是想做一个高科技公司而已。
再往上提,当所有电饭煲都可以联网时,这家公司就成一家互联网公司,清楚地知道这些电饭煲连起来之后,每一个饭煲怎么工作。
当这样的电饭煲有海量销售时,这家公司又提升为大数据公司,清楚地知道哪个地区的人们吃什么样的米,精准知道哪个地方的人们几点开饭,但这依旧不是我们想要的终极目标。
当有1000万只电饭煲,并且可以联网时,这家公司就开始成为一个精准的电商渠道公司:我可以通过电饭煲来卖米,我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米。我们坚信在商业逻辑里,永远离人近的渠道,打掉离人远的渠道。
因此,跨越了传统行业的界限,对于纯米只是一个开始。它探索的还有米家电饭煲蕴含着的物联网时代更大的机遇。